称呼如下:
1、赤子:初生的婴儿
2、汤饼:出生三天,邀亲友吃汤饼(📎)
3、襁褓:不满周岁
4、初度:周岁。《离骚》“皇览揆余(🦕)初度兮(🚼),肇锡余(🤾)以嘉(👑)名”。后称生(🚧)日(📵)为初度(🔛)。
5、孩提:(👌)两(🚼)至三岁
6、(🎸)垂髫(🥞)(tiao2):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(👂)(髫,古代儿童头上(🐒)下垂的短(🥘)发)
7、髫年:女孩7岁
8、始(🚷)龀、韶年:男孩八岁
9、龆龀:(音tiáo chèn)原意指儿童换齿之时,即指(🚈)七、八岁的(➖)儿童。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欢(🌚)儿(💻)戏》中写道:"龆齓七八岁,绮(📴)纨三(💺)四儿。"
10、黄口:十岁以下(💌)
11、外傅,幼学:十(🏘)岁
12、生小(🚋),总角:幼年泛称
扩展资料:
1、(💳)年龄称(🚖)谓是(🦗)古(🌲)代指代(⌛)年龄的称(🌱)呼,古(📿)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,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;
2、年龄(✈)称谓大(🕢)多是记载(🥣)在书籍(🙆)之中,然后被沿(🍹)用至(🧛)今(🥊);
3、古人的年龄(😋)有时不用数字(🥖)表(🌠)示,不直(🔓)接说出某(👎)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(🍃)岁,而是用一种与(🌦)年(⏬)龄(❓)有关的称谓来(🌀)代替。
4、古(🍼)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,大多(😠)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,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。
参考资料:年龄称谓——百度百科(🛒)
古代人称未满周岁的儿(⛲)童(⬜)为“襁褓”,2-3岁为“孩(🛳)提(🛀)”,童年儿童为“总角”、“垂(💍)髫”,男孩8岁为(⏯)“龄年”、 10岁以下为(🏐)“黄口” 10岁女孩为“髻(🍭)年”。
1、襁褓
汉语词汇,qiǎng bǎo,亦写作“襁緥”、(🐸)“襁保”、“襁葆(🥤)”、“繦緥”。襁(🤤)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,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;襁褓又称(🎋)作襁褓巾、襁(🛰)褓被或者襁褓睡袋。古代泛指1岁以下(🍂)幼童,现在以此(🔎)借指未满周(➕)岁的婴儿。
2、幼儿时期· 孩提之童
—(😵)—《孟(🍴)子·(🌷)尽心》 是古(🏷)代对人年龄的(🛂)称呼 指幼儿始(👽)知(🍢)发笑(🥤)尚(🍷)在襁褓中(🧗)。本词中“提”的本义是“抓住小(⭕)孩(👔)两腋将其(😯)向上(💳)抱起”这个动作。“提携”等为其衍生词。
孩,不是(💵)后来孩子之(🌌)意,而是“咳”的古字《说文解字(🌫)》:“孩,古(🍠)文咳(🚈)从子(🦐)。”小(❌)儿笑貌,即小儿笑的(🐺)咳咳之声。提(👱),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,指(🐨)其小。
3、垂(🏤)髫
是指(🙋)三四(🚱)岁至七岁(女(⬜))、八岁(男)的(🦍)儿童(髫,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)。语出陶渊明(🕳)《桃花源记》: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”。
扩展(🐩)资(💿)料:
古代儿童诗:
1、家童扫萝(♍)径,昨(🏅)与(🐬)故人期(🗣)。——钱起(唐代) - 《谷口书斋寄(🧛)杨补阙》
译句:家仆正辛勤地把(🈯)萝径打扫(🗄)干净,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会面日期。
2、云物不殊(👗)乡国异,教儿且覆掌中杯。——杜甫(唐代) - 《小至》
译句:我虽然身处异乡,但(⬇)这里的景物(🍚)与故(🛩)乡(🚉)的(🥠)没(🤓)有什(🍏)么(🤶)不同之处,因此,让小儿斟上(🛄)酒来,一饮而尽。
3、儿童(⛎)见说深(🧜)惊讶,却问何方(🙁)是故乡。——殷尧藩(🛑)(唐代) - 《同州端午》
译句:小孩子见了很(🕢)高兴又很惊讶,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?
4、归来饱饭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。——吕岩(唐代) - 《牧童 / 令牧(👰)童答钟弱翁》
译句(✂):(🧒)牧童放牧归(🐷)来,在吃饱晚饭(🔆)后的晚霞时分。他连蓑衣都没脱,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(🤦)。
5、手(🏿)携稚(👩)子夜归院,月(🌽)冷空房(💌)不见人。——白(🧐)居易((🥌)唐代(🐿)) - 《为(🍾)薛台(🐭)悼亡》
译句:(✉)夜晚手拉着(💪)年幼(🕝)的儿(🌆)子回到了自己(🌑)的故园(🈳)中(📯),寒冷的月光下空(🆚)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人。
参考资(🤬)料:
百度百科-襁褓
百度百(🌆)科-孩提
百(📮)度百科-垂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