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虞美人·春花秋月何时了》
李煜〔五代〕
春花秋月何时了?往事知多少。小楼昨(📕)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(🤜)明中。
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(👃)改。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(⬜)一江春水向东流(🌺)。
译(🔣)文
春花秋(📘)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(🚾)的,以前的事情还记(🐣)得多少!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,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(🖌)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(🎧)痛。
精雕细刻(✍)的栏杆、玉石砌(📖)成的台(🕯)阶应该都(⛱)还在,只是(🎢)所(💲)怀念的人已衰老(👬)。要(⏩)问我心中有(🛹)多少哀(🍋)愁,就(⬜)像(🏏)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。
注释
了:了结(👻),完结。
砌:台阶。
雕栏玉砌(⛄):(🕊)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(🛁)。
应犹(💙):一作“依然”。
朱颜改:指所怀念的人已(🤐)衰老。
君:作者(💕)自称。能:(😐)或作“都”、“那”、“还”、“却”。
全词以问起,以答结(📛);由问天、(📜)问人而到自问,通过凄楚中不无激(🐉)越的音调和曲折回(🐽)旋、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,使作者(🎖)沛然(🔚)莫御的愁思(👺)贯穿始终,形成沁人(🗺)心脾(👿)的美感效(🔨)应。
诚然,李(🐨)煜的故国(🏪)之思也许(📠)并不值得同情,他所眷念的往事(💔)离不开“雕(🔌)栏(👤)玉砌”的帝王生(✝)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。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(🅱),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(🕔):(🎱)
“春花秋月(🏡)”人(🐺)多(🕜)以美好,作(📀)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“了”却(✈);小(🚕)楼“东风”带(🔅)来春天(💘)的(👁)信息,却反(🗓)而引起(🍷)作者(🔜)“不堪回首”的嗟叹,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(🎅)触,跌衬出(🚳)他的囚(🏫)居异邦之愁(💭),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(🏋),烹金馔玉的江(🌍)南国主一变而为长(❄)歌(🎧)当哭的阶(🦁)下(🔀)囚(🛢)的作者的心境,是真切而又(👁)深刻的(🏁)。
结句“一江春水向(📖)东流”,是(😅)以水喻(✋)愁的名句,含蓄地(📻)显示(👅)出(🥣)愁(🐺)思(👣)的长流不断,无(🐪)穷无尽。同它相比,刘(🥧)禹锡的(🔬)《竹枝调》“水流无限似(🍑)侬(🦋)愁”,稍嫌直率(🏭),而秦(🥈)观《江城子》“便作春江都(🤝)是泪,流不尽,许多(🏧)愁”,则又(🥐)说得过尽,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。
可以说,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(😿)的共(🛸)鸣,在很大程度(🚙)上,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(🛏)征性的比喻,将愁(🏠)思写得既形象化,又抽象化:作(📛)者并没有明(💍)确(💱)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——怀念昔(🍂)日(🤩)纸醉金迷的享(🕖)乐生活,而仅仅展示了它(🏫)的外部形态——“恰似一江(🌜)春水向(😤)东流。这样人(🅿)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(⏳)种心灵上(👴)的(🛑)呼应,并借用它来(♎)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。因为人们(📲)的愁思虽然内涵(🙆)各异,却都可以具有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那样的外部形态(😩)。由于“形象(⛹)往往大于思想”,李煜此词便(🌇)能(🍵)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(🔚)诵了。